问道中国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问道中国茶 >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福 建

编号:Ⅷ—63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的故乡。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武夷山为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赛、茶艺等风俗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已经批准武夷岩茶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商标总局也批准其使用“武夷山大红袍”商标。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冲击,加上老艺人疏于传技,传统岩茶制作工艺出现濒危迹象,急需加以保护。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福建

编号:Ⅷ-63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

一、简介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乌龙茶)的故乡。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大红袍最为名贵,品质最优。

武夷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故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峰)下天心庵(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山壁上有朱德题刻的"大红袍"三个朱红字。该处海拔600余米,年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四季气候温和,年均气温约18.5℃。山间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全系酸性岩石风化而成。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枝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阔椭圆形,尖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质稍厚而发脆,嫩芽略壮,显毫,深绿带紫。

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

 

 

二、溯源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著名的"侨销茶"。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大红袍的来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三、工艺特点

武夷岩茶(大红袍)所以深受人们赏识,在于它的品质优异和独有的"岩骨花香"。优良品质的产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在制造过程中即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摇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翻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到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轻萎凋重摇""重萎凋轻摇"。

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随园食单》)。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的上品的香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四、鉴评方法

鉴评武夷之优劣,清代梁章钜早已提出"活、甘、清、香"四字,因武夷岩茶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这是鉴别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的原则,香有纯与不纯,锐短与幽长、青与熟、重与飘等区别;味有浓淡厚薄、韵的显露程度和持久性长短之分。

活:系指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
甘:系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清爽甘润。
清:系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
香:系指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
浓:系指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
厚:系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韵:即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骨而言。
持久性:系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优质茶应饭前饮茶,饭后尚感有余香。

四、传承意义

武夷山为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赛、茶艺等风俗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分为十道手工工序,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均有着重要的影响。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焙火等工序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能,其间蕴含精深的科学要义,是研究乌龙茶气候与品质、内因变化与花香形成的重要科研课题。

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已经批准武夷岩茶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商标总局也批准其使用"武夷山大红袍"商标。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冲击,加上老艺人疏于传技,传统岩茶制作工艺出现濒危迹象,急需加以保护。

根据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T18745-2006)《武夷岩茶 (Wuyi  rock-essence  tea)》的规定:

 武夷岩茶  Wuyi  rock-essence  tea
      武夷岩茶(Wuyi  rock-essence  tea)是指在本标准第3章规定的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上一个:武夷山茶叶网:2011年武夷山天心村民间斗茶赛评选结果!

下一个:厦门茶叶店凭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开具上市凭证才能销售,凭什么?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