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武夷山林茶网淘宝店
  • 武夷山茶叶网(Lincha.com)成立于2014年,专业武夷山茶文化宣传网站
  • 武夷山正山小种金骏眉银骏眉红茶正山堂
  • 闽南乌龙首选华祥苑铁观音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极客公园吧

叶启桐:坚守武夷岩茶的发展

问道中国茶 林茶网 13年前 (2010-10-11) 12286次浏览 0个评论

  2009年2月13日,正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的“大红袍”,成为此次制茶酿造区的“主角”,每天到“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模具展台和茶艺表演展台,了解武夷岩茶制作流程和观看武夷茶艺表演、品饮大红袍的来宾近万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陈德华通过现场解说,加以图片、文字介绍、播放专题片、茶艺展示、制茶工具实物模具等形式,着实让“大红袍”又火了一把,每天到“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模具展台和茶艺表演展台,了解武夷岩茶制作流程和观看武夷茶艺表演、品饮大红袍的来宾络绎不绝。

 
  叶启桐先生是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1991年至1993年任“崇安茶场”场长,后任县岩茶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市茶厂厂长。武夷山山水岩茶研究所武夷山岩福茶厂,长期从事岩茶生产、制作及研究。数十年的制茶经历让他深深地体会到茶叶的生命、茶叶的价值。从一片片茶叶从茶树上被采摘下来,到经过萎凋、做青、炒青等制作环节,直到变成绿叶红镶边、可以饮用的武夷岩茶,其生命都没有消失,都存储于那一片片的茶叶中,只是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因此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组成的。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十分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一片茶叶的生命。制茶人不应忘记茶叶的生命,只有将每一片茶叶都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载体,才能制出好茶,制出感动人的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被人问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在坚持传统和茶叶产业化发展上如何取舍的问题。对此,在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而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手工技艺,其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其生命力,成为干枯的标本。
  如何既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流动性”又不“流失”其技术本体和人文内涵?叶启桐认为,在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蕴含着多种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代工业难以比拟的生命活力。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做一个产品,每个产品都不一样,是灾难;但做紫砂壶,每把壶都一样,也是灾难。武夷岩茶根植于武夷山,一头连着自然,一头连着文化。武夷岩茶只有保持与这两个源头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说起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发展,叶启桐说的最多的就是: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由于武夷岩茶“岩岩有茶”的特殊性,它在历史上曾经有众多的品种。品种的增多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说,仅有一个“大红袍”是远远不够的。武夷岩茶应该百花齐放,坚持个性化发展。其实推广大红袍和保留多品种并不矛盾。近些年,武夷山市扩大了名枞繁育园,开发了诸如金观音、老君眉、石乳、白牡丹等新品种,并及时进行了推广。品种的完善和增加,提高了对品质和技艺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提高。
  叶启桐说:“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如果我们还只会跟着别人制造彩电、冰箱、洗衣机,还只是向别人输出廉价的半成品,而不是输出价值观和文化,那么,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此坚持武夷岩茶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坚持永续利用,给后代留下可供发展的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袁茵)
     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4个部门和北京市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2月9日至23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主要包括剪纸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中医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和传承人纷纷在现场展示各种传统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正在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应邀参展。作为一种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法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其工艺流程包括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武夷岩茶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手工技艺的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武夷岩茶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为做好此次参展工作,武夷山精心准备,采取图片、文字介绍、播放专题片、茶艺展示、制茶工具实物模具等形式,在现场充分展示武夷岩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大红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德华、叶启桐的现场解说献艺,更成为大红袍展厅独特之处,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驻足展厅。据悉,武夷山市是首次将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所使用的用具微缩成型予以展示,一个个茶篮、竹筛、竹架、炒锅、焙篓等用具,成为大红袍制作流程的注脚,让人们对大红袍技艺有了直观的了解。传承人叶启桐还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就“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进行阐述,得到了专家和来自各地传承人的认可。



    据了解,本次大展集中展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1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8项,邀请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现场技艺展示活动。制茶技艺仅有以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和云南普洱茶制作技艺2个项目参展。


林茶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叶启桐:坚守武夷岩茶的发展
喜欢 (4)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