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问道中国茶 > 中国历朝历代茶马互市贸易剖析

中国历朝历代茶马互市贸易剖析

 我国封建社会茶马互市贸易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在茶叶经济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叙述了我国封建时代不同时期中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茶马互市贸易的形成、发展和特征,以及所推行的方针、政策、措施、成效得失,并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地进行了剖析与评议。
   一、茶马互市贸易的起源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大发展时期之一,也是茶叶生产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贡茶、榷茶、税茶制度相继建立。唐朝前所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怀柔政策,采取和亲、互市、朝聘、册封、招抚等举措,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习惯诸方肌,而赢得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唐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许多边疆少数民族首领送子弟到长安求学,“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八千余人。”(《资治通鉴》)大宗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遣使臣求婚,“太宗许之…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之。”
    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医药、历算、蔬菜种子、纺织、酿酒、茶和饮茶方法,在藏北高原至今流传着文成公主用进贡大唐的龙团教会妇女碾茶、煮茶的故事。藏南还流传着一首民歌:“龙纹余杯啊!就想起了公主慈祥的模样。”
  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何物也?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州者…”但当时饮茶只限于上层百领和贵贼,可喜的是饮茶习俗已开始逐渐传播。从此,茶始终成为汉藏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
    关于茶马贸易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多年来,史学界、茶学界均引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往年回11俏人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认为茶马互市贸易始于中唐。但读苏州方陵先生《茶马贸易之始考》(见《农业考古》1997年第4期)对上述论点提出质疑,其理由是《封氏见闻记》是小说,不足为信,此其一。查《辞海》载:“《封氏见闻记》颇有史料价值。”唐与回其纥市马是绢,不是茶,此其二。又查《辞海》载:“回纥与唐马绢交易,以马价折绢,名为马价绢。”很有参考价值,以茶易马贸易据可信史料,始于宋初,此其三。笔者认为方先生的论点是有学术价值的,值得我们去探讨。
    笔者提出第三种观点,据《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载: “后唐在云州(今山西大同)、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地开设马市,和契丹等族进行贸易…934一936年,契丹境内的鞑靼胡禄等部到云州互市。…契丹南唐交往中,往往以使团充当商旅贸易队。辽会同元年(938),“契丹主耶律德光及其兄(弟)东丹王各遣使以羊马入贡,别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鬻,以其价市罗纨、茶、药”。南唐保大十年(952)南唐遣使赴契丹除装运货物的“牛车百余乘”以外,又以“鞍马沿路置顿”。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对五代时期茶马互市贸易的时间、地点、规模和交易的频繁均有记述。我以为可作茶马贸易的萌芽时期。
  二、宋朝,茶马互市贸易大发展
    宋太祖赵匡应胤虽然先后平定荆南、南汉、江南等处,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但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乾德(公元963年)年间,太祖为了用兵契丹,深感战马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且唐朝已有以茶易马之事实,于是治令置“提举茶马司”实行以查茶易马,太祖死后,其弟赵匡义继位是为太宗,为了宋王朝的发展,励精图强,巩固国防,抵御强敌,大力充实战马,加强以茶易马,此时正值茶叶生产大发展,具有雄厚的茶叶基础,可以易马,井认为以茶易马较之以铜钱、帛及其它物资易马更为合算,而少数民族又“不可一日无茶”,在此情况下,宋代的茶乌贸易在规模上大有发展,政策和措施上亦进一步完善。明朝曾提出“茶马国之要政”,宋代对此虽未明确提,但对茶马贸易所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实质上己视为“国之要政”了。
  三、元朝,茶马互市贸易的停顿
  元朝是以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没有沿袭宋朝茶马互市贸易的原因,概述起来有:
  蒙古族本身产马,加上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均属元朝版图,马源十分充沛。
  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密,羁縻政策已失去意义。
    土司要承担对元政府的朝贡和纳税义务,从朝贡与赏赐的物品看,元朝仍有茶马互市贸易的痕迹,只是它是一种变相的商品交换,但其地位和功能及其意义已大大地淡化转变了,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设置榷场于碉门(今四川天全)、黎州(今四川汉原北)与吐蕃贸易”,这里指的是“贸易”,并非专门易马,所以元朝茶马互市贸易处于停顿时期。
  四、明朝,茶马互市贸易的变革
  (一)明继宋制建立茶马互市贸易的原因
    明朝从太祖未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思宗朱由检崇帧十七年(1644)火亡,计296年,始终处于战争环境中。古代作战,骏马多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是运输的重要力量。马匹短缺,对军事上危害击打。而明朝兵多将广,缺少的就是战马,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朱元璋感到战马的重要性,他在谕羁王朱椿时指出:“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据《明名臣奏议》载:“国家令蕃夷纳马,酬之以茶…非中国(内地)果无良马,而欲市之蕃夷也…故以是羁縻之耳”,“互市者,和亲别名也,然贤于和亲,贤于数十万甲师矣”。又据《明孝宗实录》载:“彼得实用之物,我得攻战之具”。明政府决意易西蕃之马,其原因是十分清楚的。
  (二)明政府茶马互市贸易的政策
    “茶、马,国之要政”。明朝继元朝将西藏正式纳入版图的历史事实,对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往来无论政策、制度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茶马互市贸易既体现了明中央政策对藏区的经济交往,是一种经济关系。又体现了对藏区的统治关系,而且是属于第一位的。据《明太祖实录》载:“(帝〕敕谕松州卫指挥见11金事耿忠曰:“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赏责其贡献。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以出赋,而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马一匹,定为出赋,庶使其尊君亲上,奉朝廷之礼也。”朱元璋这段话有两层意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指农畜产品)之毛,谁非君臣。”其次是中原内地农民种地要交粮赋,西藏不产粮而产马,应出马作为赋税,以表示其归附中央政权和尊君,在政治上才体现君臣关系。
    同时朱元璋竭力推行“以(茶)制戎狄”政策,他在告谕蜀王朱椿是时说:“国家榷茶,本资易马,边吏夫讥,私贩出境,惟易红缨杂物,使蕃人坐收其利,而入中国者少,其所以制戎狄哉?”在《甘肃通志》中也有记载。“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所以笔者认为,茶马互市贸易发展到明朗,具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是明政府强化中央政权的一项重要政策。
  (三)明朝茶马互市贸易法规
    明朝茶马互市贸易始于洪武五年,“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稍后推行“差发马制度”。为了防止官员假朝命以济私,洪武26年特制 “金牌信符”。据黄瑜《双愧岁钞》说:“洪武初于陕西洮州、河州、西宁各设茶马司,制金牌四十一,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曰:不信者斩。上号藏内府,下号藏各藩族,三年一差官来往对验,以茶易马,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
  但金牌制好景不常,遭到各方势力的挑战:
  其一:私茶猖厥,对金牌制冲击很大。明虽立法严禁私茶,出境重罪者处以凌迟,但经营茶叶可获厚利,官吏则倚权舞弊。驸马欧阳伦在陕西以官茶私买,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以布政司不言,并伦赐死,保(欧阳伦家人)等皆坐诛,茶货没入于官。”(《明大祖实录》)可见明茶法不避权贵。而在茶农茶商中,则很多以细茶私卖,粗茶纳官。
    万历年间,湖南黑茶兴起,产量多,质量也好,私商越境贩卖,蕃人也以湖南茶价较低且味醇,喜欢购买湖南茶,不愿与政府易马。对金牌制冲击很大。政府不得已只好用一部分湖南茶易马,因而湖南茶在茶马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二、国力衰弱。蒙古军进犯辽东、宣府、甘州等地,英宗亲率十五万大军征讨.在土木堡被俘,官军死伤惨重。一些纳马部落也遭侵掠,金牌丧失,使金牌制无法继续执行。至于金牌停止使用的时间,明代史书说法不一。据考证以正统十四年为宜。
  (四)明朝健全茶马互市贸易的措施
    建立巡视监察制度:明洪武年间,为了确保茶马贸易顺利开展,对边境关卡管理很严,“守把人员若不严守,纵放私茶出境,处以极刑,家迁化外”。并不定期派踪朝廷官员巡视检查。成化年间,派遣御史巡视陕西茶事,从而确立了专职巡视监察制度。但明初,陕西马政由巡


上一个:中国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下一个: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