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问道中国茶 > 胡书仁:从"建茶"到"武夷茶",武夷岩茶的历史传承(问道武夷茶创刊词)

胡书仁:从"建茶"到"武夷茶",武夷岩茶的历史传承(问道武夷茶创刊词)

武夷山市长胡书仁:从建茶到武夷茶,武夷岩茶的历史传承  (问道武夷茶创刊词)
作者:  胡书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来源于:《问道·武夷茶》创刊号 2009年8月
武夷山市长胡书仁
          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之语.建州位于福建北部,汉末设建安郡,唐、宋设建州府,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因为当时建州所产茶并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陆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为一朝时尚,便常见之于诗文了.蔡襄《茶录》称之“建安之品”;赵佶《大观茶论》称之“建溪之贡”.而最早直接称“建茶”的,可能要数李虚已《建茶呈使君学士》一诗.由此可见,建茶,实际是以产地为名,泛指产于建州、建安一带的茶.又因建州境内有建溪流经,同时也指产于建溪一带的茶. 
    尽管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茶的具体涵义还是有所不同.唐、宋时,建茶的生产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瓯市)东郊的凤凰山.当时的茶,是一种压制成小茶饼的蒸青绿茶.工艺精致,产量极少,主要是进贡给皇帝,由皇帝分赐给宫廷大臣.由于这种小茶饼的外形往往印有龙凤图案,故称之为“龙凤团茶”.所以,那一时期的建茶,主要是这种茶.又由于五代闽国时,凤凰山茶园成为皇家御茶园,地理上位于闽国北部,称之“北苑”,所产茶便名为“北苑贡茶”.名虽不同,实际所指的也是“龙凤团茶”.到了元代,由于龙凤团茶的制作费时费工,冲泡又极繁琐,不为来自北方的元代统治者喜欢.再加因连年战乱,凤凰山茶园开始衰落,而与此同时,两百里外的武夷山所产茶开始为人所重,元代统治者便将御茶园移至武夷山.重心虽然变了,所生产的茶依然是紧压蒸青绿茶,仍叫“龙凤团茶”.由于武夷山在崇安县境内,位于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属建州,所以,尽管其时已有“武夷茶”之称,一般人则仍然将武夷产茶当作建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初,才发生较大改变.明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教训,采取了一些减轻民赋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罢废武夷山御茶园,停止生产费时耗工的“龙凤团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龙凤团茶就没有了前途.自此后,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建溪一带茶园,全部改为生产散茶.初时学习安徽黄山的“松萝”制法生产绿茶,但是由于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所产散形绿茶没有优势,为了寻找出路,大约在明朝后期,武夷山茶农开始生产半发酵乌龙茶,于是一举成名.“武夷茶”成为特指名茶.这种情况,极大剌激了整个建溪流域的茶业,本已将近荒废的凤凰山茶园,也开始种植和生产乌龙茶.到清朝中后期,凤凰山所在的建瓯县所生产乌龙茶,在南洋劝业会以及巴拿马博览会上数次获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与武夷茶相抗.于是,建茶之名重新焕发光彩.只不过,此时的建茶,与历史上的建茶,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内容. 

    武夷岩茶(wuyi rock tea)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在6-8次以上. 

    武夷茶被誉为茶中珍品,而"大红袍"却荣膺“茶王”称号,享至高之誉.在旧中国只有皇帝天子才可享用,以致派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传得最广的要算《大红袍茶名的由来》.其故事梗概是:古时有一秀才晋京赶考,路过武夷山,因饱受风寒,腹涨如鼓,生命垂危.天心庙寺僧见状,立即将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龙窠岩壁所产的茶叶,果见奇效,不但很快恢复健康,而且还感到脑子特别清醒好用.大比之期,高中状元,不久,其回天心庙还愿谢恩时,又带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叶回京.当时京城惶慌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壮着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沉疴祛除.龙颜大悦,命状元前往嘉赏.状元至九龙窠以红袍盖茶,顶礼膜拜.揭袍后,见茶树焕发红光,大红袍由此而得名.此传说不胫而走,大红袍身价日高,成了无价之宝.古今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以赞之.有的更传得神乎其神,说“七片大红袍能化掉一碗米饭”、“能治百病”的玄乎地步. 

    作者简介: 胡书仁,男,汉族,1962年10月生,福建南平人,1985年7月入党,1981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武夷山市委副书记、武夷山市市长. 

附武夷岩茶相关专题:  


上一个:《问道·武夷茶》创刊号(2009年8月)

下一个:郭跃进:让大红袍红起来,做大武夷茶产业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