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武夷岩茶 >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Tianxin village (天心岩茶村)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Tianxin village (天心岩茶村)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也称天心岩茶村或桂林新村或岩茶村)地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位,有14个村民小组,1488人,山地面积50平方公里,全部在景区内,水田面积267亩,人均不到2分;茶园面积7179多亩。村民世代以茶为业。随着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双遗产地的成功申报,天心村虽拥有景区2/3以上的山地面积,且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茶园面积却不能扩大丝毫,只能在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上做文章。

  为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拓展武夷岩茶销路,武夷镇茶协会于2000年与武夷镇政府、天心村三家共同承办了第二届武夷山市茶王赛。2001年发起举办民间斗茶赛活动,进一步宣传武夷岩茶,互相促进提高做茶技术。岩茶协会除积极举办本地茶事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茶事活动。从2000年至今,先后参加了杭州茶博会、厦门茶博会、广州茶文化节、西安春交会、国际无我茶会、福州3.15博览会,以及深圳、上海、济南、北京等各地的茶事活动,积极宣传武夷茶文化,拓展武夷岩茶(wuyi rock tea)销路,提高武夷岩茶市场份额和价位,提高岩茶经济效益,使广大茶农、茶人受益。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也称天心岩茶村或桂林新村或岩茶村)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179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2.8%,其中大红袍1002亩、肉桂2244亩、水仙3870亩、奇种63亩。有种茶农户246户,占农户数的48%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3家,茶叶加工作坊107家,是武夷山市市著名的武夷岩茶村。年加工干毛茶692.1吨,年加工产值4782万元。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也称天心岩茶村或桂林新村或岩茶村),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村民楼房和茶叶商店矗立于武夷大道旁,展示出新兴小区朝气蓬勃的景象。可是,在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还未申报之前,天心村仍静静地守候在奇山异水的怀抱中和悬崖绝壁的山脚下。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得名于天心岩,天心岩成就了天心寺。天心岩因其在武夷所有群峰中,位置特殊,成为名僧向往之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初建时名为“山心永乐庵”,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之一。据清代董天工所撰的《武夷山志》记载:“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犹天之枢极,故曰天心。”武夷山北著名的景观如流香涧、玉柱峰、慧苑寺、鹰嘴岩、水帘洞、土国寨、马头岩、青狮岩等,都围绕于它的四周。因而早期天心岩的古刹名为“山心永乐庵”,意即山之中心的永乐庵,后改名天心庵。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 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清代改名永乐禅寺。原天心寺楼阁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天心永乐禅寺的主要庙产经济是靠僧人经营的岩茶收入。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加工岩茶成了天心永乐禅寺僧人的事业之一。
  中国岩茶村 - 武夷山天心村成就了武夷山大红袍。明初,福建籍举子丁显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天心寺路旁,天心寺僧以浓茶入药为他祛暑,丁显幸而获救。丁显高中状元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可方丈却要丁显去感谢奇妙的茶树。于是,丁显脱下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三磕九拜之后茶树的叶子由绿变红。从此“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事传遍四方。离寺西面不远的九龙窠山腰里,生长着驰名中外的大红袍岩茶。岩壁上“大红袍”石刻,让世代以栽培制作岩茶的天心村茶人感到骄傲与自豪。数株大红袍让天心村有了得天独厚的岩茶品牌象征,加上自然恩赐给他们的“三坑两涧”( 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浯源涧)生长岩茶的独特环境,天心村的武夷岩茶质量无可匹敌。天心永乐禅寺因山的灵性而香火旺,天心岩茶因大红袍之奇日显珍贵。天心永乐禅寺,既是大红袍祖庭,又是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早期作坊。现在天心永乐禅寺还能见到“永乐茶坊”的遗存。明代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朱棣。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由于闽南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南明灭亡后,许多遗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饶和武夷山一带,报国无门的志士们纷纷遁入空门,先后隐逸武夷山中。一时间,武夷山中的每个寺院几乎都有闽南僧人常住。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在闽南籍僧人的传播和推动下,乌龙茶制作工艺很快就传到了闽南和潮汕,直接促进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闽南人进入武夷山,参与制作、发展乌龙还有另一途径。武夷茶早年往北"茶马王市",特别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唯一口岸后,武夷茶均过分水关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再行烘焙包装,载船由信江达鄱阳湖转赣江南下往广州。江西《铅山县志》载:其处向为福建人迁徙移居之地,其中不乏闽南人。这些"下府人"与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佣,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当茶师、包头。久之,一些人便在此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闽南僧人、茶商、当地山民为共同研制、发展武夷岩茶作出了贡献。
    清咸丰五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36株,林凤池携苗归台引种成功,经移苗广植,成了台湾著名的冻顶乌龙名茶
  天心村号称“中国岩茶村”。全村510户人家就有450户人家经营茶产业。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之风代代相传。2000年7月的“凯捷杯”茶王赛在天心村举行,天心村茶农看到了斗茶文化对茶叶促销的重要影响。天心村茶农茶商还自办民间斗茶赛,2007年6月的一场斗茶活动,展示了天心岩茶村村民的茶文化风采。
  天心村的行政建制虽然不及其它村历史悠久,但是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天心自民国29年(1930年)开始进入行政区划,属于赤石实验乡的武夷保,辖区大都是自然景观的村寨寺庙宫观,如武夷宫、天心庵、桃源洞、马头岩慧苑寺、水濂洞等。1954年实行新的行政区划时,天心隶属于崇安县第二区即星村区的武夷乡,乡政府所在地就设在天心岩。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武夷人民公社后,天心大队成立,大队部设在桂林,下辖武夷宫、兰汤、桂林、白岩、天心、水濂、马头、慧苑等12个生产队。天心村百分之八十的区域面积在武夷山景区,资源特别,武夷岩茶是其主要资源,由于农田面积很少,因此,全村以从事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为主。天心村籍贯结构中,崇安县本籍人口并不多,主要是来自于江西、下府(厦、漳、泉一带)制茶、贩茶的外来人口。
  天心村村民能有今天的富裕生活,与他们为世遗做出的贡献分不开。 1999年底,201户村民顾全大局,为武夷山申报“双世遗”的成功,让出了祖辈安居的家园,2000年的千禧春节,天心村的拆迁户大都在公路边临时搭盖的帐蓬里度过的。那种感人的场面,许多人还记忆犹新。天心村,你是天赐的幸福家园,也是抓机遇求发展的风水宝地。

上一个:茶学学科带头人、武夷学院校长杨江帆

下一个:武夷山市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质量检验分析报告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