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问道中国茶 > 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学生深山学茶记

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学生深山学茶记

  2011年5月8日,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实践基地——上梅村华辉茶场,阳光在绿叶上闪耀,扑簌的汗水,翻转的指尖,专注的眼神,宽大的竹筐,一场无声的采茶竞赛正在10名武夷学院茶学09级本科生与10名上梅村的采茶女之间进行。比赛的裁判是茶山的主人袁荣辉,还有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主任茶学博士李远华。这一场“学院派”与“乡村派”的采茶竞赛在一个小时结束,结果上梅村妇女队以人均4公斤的茶青胜出。 

  一直在旁观察的袁荣辉在总结会上道出了决出胜负的秘诀:学生们是以手找茶叶,而采茶女们是以眼神找茶叶。实习队队长吴志超恍然大悟道:眼疾手快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像这样学有所得的一幕,在离城60多公里的深山茶场里每天都在发生,12名实习生已经在这里驻扎10天了。

  从书本到实践,这些来自城里的男女生们经历了做茶的辛劳,日晒、热炙、熬夜、体力活,样样都没有落下;闻香、期待、喜悦、品好茶,样样都经历。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的李远华博士介绍道,这批学生将是闽北人自己培养的福建省第一批茶文化与经济方向的本科生,他们未来的成长对闽北茶业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袁荣辉的家族有着百年的制茶历史,看到这些武夷茶未来的人才在成长,袁荣辉茶场里的师傅们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活”,悉心传授给学生们。

  其实,这次实习队的学生们是带着一项“神秘任务”来的,这个任务就是将袁荣辉茶山的“镇山之宝”——一株会变色茶树上的茶叶制成精制茶,供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李远华博士的团队继续研究。

  原来,1月16日,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李远华深入上梅村九龙山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了武夷山市上梅村九龙山华辉茶业公司袁荣辉家中珍藏着一张由1936年的当时国民党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特产比赛一等奖奖状。在这片由老奖状证明“血统”的老茶林里,一批会变色茶树引起了李远华的关注。在茶林里有三株百年老茶树,每年春季新叶鹅黄,等到秋冬季节又自动变化成为深绿色。李远华在考察了这些茶树后,认为这是一个迄今没有被人发现的武夷茶新种质资源,为此,决定将这批新发现的茶树,纳入他的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之中,进行深入研究。

  5月9日,同学们就从这三株茶树采摘鲜叶,准备将它们制成茶以供进一步研究。

  袁荣辉决定亲自“挂帅”,将这三株茶树上采摘下的2公斤茶青用祖传的手工方式制作,带领学生们体会一把传统技艺。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从早上9点鲜叶被采下山,到晒青、晾青、手工摇青,看着一片片叶子一点点地变化,成为“一堆”不起眼的“红绿相间”的“丑样”,此时已经是晚上9点了,红色的炭火燃起来了,深黑色的炒锅在加热,当“原料”进入炒锅,在袁荣辉熟练的翻炒下,茶的香气就开始溢出,这是一种什么香味呢?

  最后,袁荣辉总结道,这是一种奶油香,是上好品质的茶才具有的一种香气。同学们都幡然明白,这就是书上说的花果香中的一种类型。接近深夜12时,最激动人心的最后一道工序——焙茶开始了,香气再度弥漫在狭小的车间里,当看到“最后的成果”,袁荣辉一掂量,不过3两。

  10日,当李远华来到山中,见到了这珍贵的三两茶,一场激动人心的品茗会“召开”了,李远华将一盏盏汤色橙黄的茶盏递到每一个同学面前,逐一解说,什么是好茶的齿颊回甘与留香,学子们一一颔首。

  这会是一种什么新茶树呢?李远华意味深长地说,有了这珍贵的三两茶,在实验室里,就有了分析的基础。同学们的“兴奋点”又被点燃,这会成为一个被大家一起发现的茶树新种质资源吗?李远华博士与他的学生们一样充满期待。    (黄旭辉) 


上一个:印象大红袍门票,印象大红袍票价,印象大红袍演出时间

下一个:飘逸杯,飘逸杯价格,飘逸杯品牌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