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问道中国茶 > 问道武夷茶·正清和雅话”武夷山三刘“:刘国英、刘锋、刘宝顺

问道武夷茶·正清和雅话”武夷山三刘“:刘国英、刘锋、刘宝顺

[page]问道武夷茶·正清和雅话”武夷山三刘“:刘国英、刘锋、刘宝顺[/page]
来源---《问道·武夷茶》创刊号

文 / 袁茵   点评 / 天语

武夷山下流传着"三刘(牛)"人做一流茶”的说法.

“三刘”何许人?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刘宝顺、刘锋是也.
    武夷茶人如同武夷茶的品种一样风格迥异,三教九流.但“三刘”是最有代表性的,他们身上分别折射着武夷山和谐共处上千年的儒、释、道“三教”文化.
    如果一定要找一句话来总括武夷山,最合适莫过于“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正是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人的雅气共同熏染了“三刘”的为人、为茶之道.“三刘”与“三教”的一一对应,并不是巧合,而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实写照.
     
    关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clas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 共计518项,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山大红袍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两代贡茶中的极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红袍母树无性繁殖获得成功,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其种植面积已达4万多亩.目前,大红袍已作为古树名木录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且大红袍茶叶的制作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As the best tribute tea of both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ahongpao experience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50 years. In early 1980s, Dahongpao mother trees’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chieved a complete success, resulted in more than 40,000 mu plantation of Dahongpao tea during the past years of promotion. At present, Dahongpao trees, being ancient and rare, were recorded as Wuyi Mountain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Dahongpao tea was elec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ow is a candidate, on behalf of China, of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武夷山茶叶网(www.lincha.com)关于"武夷山三刘"的相关新闻资讯:

 [page]武夷山三刘之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山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英[/page] 

 

武夷山刘国英

●     刘国英: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山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     语录:茶叶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传统产业,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摈弃传统,但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注入科技元素.

●     点评:长期供职茶叶研究和管理部门,坚守传统,不忘与时俱进,以所学之长推广茶叶技术,惠及茶农.“既善其身,兼济天下”,他的身上深深地烙着儒家印记.武夷山人把正岩之茶称为岩上茶,刘国英组建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以“岩上”为商标,正是出于对“正”——正统、正义、正气、公正的孜孜以求.

    “茶叶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传统产业,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摈弃传统,但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注入科技元素.”对于科技因素在武夷茶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刘国英这样说.
    武夷茶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经验茶学”状态,众多茶农、制茶者遵循传统制茶技艺,世代相传.但随着中国茶业市场从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过渡.家庭式、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式已日渐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武夷茶在不摈弃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注入先进科技元素,谋求武夷茶产业的科技嬗变.
    作为武夷山首批科技特派员的刘国英,说起科技因素在武夷茶发展中的作用,可谓感触颇多.自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刘国英每年至少举办4至5期茶叶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茶树栽培管理、新品种介绍、有机茶生产模式、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等等.他办的班,教室常常被茶农围得水泄不通,人数最多时达到每期160余人.刘国英把自己创办的140多亩茶园和岩上茶叶研究所当作茶农学习实践基地,传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致力于抓好高品质茶叶的研究开发.
    武夷岩茶制作不断注入科技元素首先体现在加工设备上.采茶机的推广使用,解决了人工采摘耗时耗工的问题.刘国英说:“很多人会认为机械采茶会影响茶叶品质,其实人工采摘更容易造成青叶受损,使用采茶机减少了鲜叶受损的概率,提高了鲜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武夷岩茶的总体品质.”自2007年我省将采茶机和修剪机列入农机具补贴目录,给予总价的15%补贴以来,在武夷山,采茶机得到普及,目前已在生产上使用近千台.做青设备上使用综合摇青机,和现在利用无极变速、快慢档等技术解决了手工制作茶叶品质不稳定和提高萎凋质量的问题.
    此外,在加工技术中注入科技元素.普及茶艺科普,通过分析茶叶内含物质,让茶农从理论上了解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内在的变化过程,让茶叶加工不再仅仅停留在“凭感觉”的层面.
    武夷岩茶还不断推陈出新,推广很多新品种.刘国英承接了省茶科所选育的乌龙茶新品种在武夷山的区域试验,作为示范基地,十多年来引种黄观音、金观音、紫玫瑰、金牡丹、紫牡丹、黄玫瑰等十余个品种,均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同时还开展了岩茶做青改进、能源改燃,武夷名丛选育等试验.
    有机茶的栽培管理、武夷茶产品包装等方面也都不断引进先进科技.有机茶生产模式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茶叶农药残留,包装材质的改进使岩茶更耐存放.
    刘国英和武夷茶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从村科技特派员到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并被推荐为省政协委员、南平市科协常委,无论身份如何转变,都脱不开一个“茶”字.他说,干这一行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更多更广地普及茶科知识,让我们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载着武夷茶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岩上刘国英
附关于"武夷山三刘"之"刘国英"的相关内容:

[page]武夷山三刘之"武夷山仙凡界茶厂、大茶壶茶叶科学研究所刘峰" - 金佛茶[/page]

●  刘锋:武夷山仙凡界茶厂厂长、大茶壶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     语录: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很早就有‘茶佛一味’之说.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我认为要想更大地发展武夷茶,必须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我一直想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尝试.

●     点评:以独特的视角品读“茶禅一味”,引佛入茶,以茶净心,举手投足间彰显佛家的亲和与包容的智慧.大茶壶可以容纳天下好茶,可以冲泡出大千世界.组建大茶壶茶叶科学研究所、大茶壶茶馆,无处不流露出刘锋对“和”——茶和天下、融和四方的博大胸襟.
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wuyishan-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855.shtml
   “二十九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做正宗岩茶的品牌.”刚见面时,刘锋很认真地说.
    刘锋,武夷岩茶“三刘”之一,武夷山市仙凡岩茶厂、武夷山市大茶壶茶叶研究所董事长,现任职于武夷山市茶叶局,十八岁开始潜心于茶叶选育、种植、加工、经营、科研工作.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1991年调入市茶科所,2003年进入市茶叶局.
    说到刘锋,就不能不提到“金佛茶”.从1988年开始选育金佛茶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1996年、1997年金佛茶相继获福建省优质茶奖、名茶奖.如今的金佛茶名气很大,已成为仙凡岩茶厂的拳头产品.说起当初为何起名“金佛”.刘锋说:“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很早就有‘茶佛一味’之说.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我认为要想更大地发展武夷茶,必须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我一直想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尝试.”参观一下大茶壶茶楼,粗大的雕花格窗,露着原木色,有些古典,又透着幽深的韵味.就知刘锋所言非虚.
    唐代天游观的“洞宾茶”、宋代白云庵的“金佛茶”、慧苑寺的“铁罗汉”,元代止止庵的“白鸡冠”、冲佑观的“石乳”、明代天心寺“半天鹞(半天腰)”,清代磊石庵的“水金龟”和天心寺闻名海内外的“大红袍”等,无不出自僧侣仙道之流,先后为武夷山的佛茶.佛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品饮、斗茶而推向社会,成为独树一帜名茶.金佛茶源于古代寺庵院观的“供佛茶”.《武夷大观》记载:宋时白云庵有供佛茶.诗云:“金佛俨如在,殿前响金钟.晨昏诵功课,千古茶一盅.”武夷山佛寺,香火不断,佛茶常供;自古就有供佛茶.白云庵供佛茶有一段传说:灵峰风光秀丽,山嵌石峰林立;面临九曲水光泱泱,林木苍郁,奇秀峻绝.山上有白云庵,庵中有供佛茶,品色俱佳,山中人称它为金佛茶.刘锋倾心十年培育的金佛茶岩韵明显、香幽奇、味醇厚,茶人品后赞赏:“金佛茶中珍,红袍妙韵陈.”
    刘锋说:“现在武夷山茶的品种很多,很多人搞不清楚.其实我认为武夷茶从来就不缺品牌,缺的是将众多品牌形成名牌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什么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武夷茶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果我们从文化入手,将文化融入茶中,我想对做大做强武夷茶是很有帮助的.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选择了从茶与佛教的关系入手.”
    除了注重文化,刘锋还极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刘锋的仙凡岩茶厂坐落在风景名胜区内白云寺下,茶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创建于1992年,拥有传统制作工艺到现代的全套生产设备.他不仅培育了“金佛”,而且在红茶方面也有创新,制作了自己取名为“武夷红”的红茶,此外还尝试制作了冰茶“金边兰”,近几年刘锋又推出了一款陈茶大红袍,标注九零年生产,该茶品质特点为酸梅味冰凉感,很有特色.
   说到二十九年的制茶生涯,刘锋说没有后悔过,从一开始接触,就爱上了岩茶.决定为之倾注一生.他还说,要做就做真正的岩茶.

附关于武夷三刘之"刘锋"的相关文章:

[page]"武夷山三刘"之武夷山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刘宝顺[/page]

 

 

●     刘宝顺:武夷山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     语录: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精品,其独特的品质是无可替代的.要以不变应万变,引导市场和消费者,而不是改变品质,一味地迎合市场.

●     点评:以不变应万变,因无为而大为.执着、睿智、不事张扬绝非道家一家之长,更是刘宝顺的立身之本、为茶之道.幔亭是武夷山最早飘荡着神仙传说的山峰,自古是道人清修之地.成立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注册“幔亭”商标,刘宝顺寄托着对“清”——致清导和的人生哲学和茶可清心的浪漫情怀.

    青砖原木,造型古朴,如同北方的一户农家小院.院内绿竹成林,曲径通幽.传统式雕花格门.宽大的迎客茶室摆着中式古典沙发与茶桌,墙上挂着字画.再配上一个有着美丽神话传说的名字——幔亭,未见这里的主人之前,我一直在暗自揣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将这里装点得古朴中透出精细,平常中包含韵味,恰如那幽幽的武夷茶香.
    及至见面,原来是一个很和气的中年人,脸上常挂着笑,没有太多的话,但似乎总能让他身边的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他就是刘宝顺.
    1985年福安农校茶叶专业毕业的刘宝顺被分配到武夷山市茶科所,和茶叶打起了交道,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茶科所时,他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由于本身对茶叶浓厚的兴趣,从开始时只同茶科所的同事交流学习,到后来一有机会就会到当地一些老茶师那学习做茶,茶叶知识的不断积累,让他更加爱茶,“做出一泡好茶来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做多了自己也会有感悟,会去琢磨怎么样做出一道好茶,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些也更加坚定了刘宝顺在茶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wuyishan-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855.shtml
    有了技术上的经验积累,1991年刘宝顺开始筹备办一个自己的茶厂,并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选择优良山场,从茶叶栽培到制作,每一个环节,刘宝顺都力求精益求精.在多年的实践中,他总结出:品质才是武夷岩茶的生命力,是武夷岩茶发展的命脉所在.二十余年来,他一直坚持走传统精品岩茶的路子,在武夷山岩茶市场打下自己的一片江山.
    和刘宝顺聊茶,提到最多的是环境.刘宝顺认为,茶叶有很强的吸附性,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十分重要.武夷岩茶独具岩骨花香的品质,就是因为它大多生长在岩壑幽涧之中,山间常年云雾弥漫,有幽涧流泉相伴,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是无可替代的.在自己的30多亩茶园周围和空地上,刘宝顺都种上了桂花树.他说:“在茶园间种桂花树,可以让茶叶吸收桂花的香气,提高茶叶的品质.从2005年开始我就一直这么做,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追求岩茶的高品质才是最重要的.”不光是茶树的生长环境,岩茶的制作也很讲究环境,空气的湿度、温度、清新度,甚至风向都将影响成茶的品质,看来想做出一泡好茶,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就像很多武夷山茶人说的:好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刘宝顺常说:“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精品,其独特的品质是无可替代的.要以不变应万变,引导市场和消费者,而不是改变品质,一味地迎合市场.”在刘宝顺的厂里有一个表格,从茶叶采摘开始到焙火结束,每一道工序详细记录着各项因子,如天气温度转速时间、制作者等等,体现着他严谨的制茶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对相对稳定的茶叶品质孜孜以求的努力.正是由于这些努力,才成就了他的茶品质相对稳定的不俗成绩.对制茶工艺领悟的不同,成就了茶人不同的制茶风格,刘宝顺制茶以熟香型、足火工为主,讲究作青做熟、火工做足.他的茶也正如他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内敛、平和,绵里藏针以柔克刚,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化骨绵掌.
    二十余年来,刘宝顺一直执着地追求着岩茶品质的不断提高,他说:“我还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要做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武夷岩茶.”

   附大红袍传承人刘宝顺相关新闻:


上一个:郭跃进:让大红袍红起来,做大武夷茶产业

下一个:问道武夷茶·非常心,非常茶:专访天邑茶业黄圣亮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