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武夷名茶访问记 - 主笔® 王恺
《三联生活周刊》2010月03月22日 封面故事:功夫茶 武夷山、安溪寻找茶香之源
[引子]
武夷山建有我国最早的茶叶科学研究所,所以武夷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严重的“蜗居”现象,目前也还有很多武夷岩茶品种,肉桂和水仙是两大可以出产量的主力品种,而纯种大红袍等已是越来越稀少。
其实,武夷岩茶的历史变迁好似上海人的百年变迁史。现在问10位上海本地人最少会有一半在爷爷辈是从外地迁徙来的,但只要是进入上海后再出生的下一代就可以完全认为自己是地道的上海人,因为上海特殊的都市环境决定了。
如果还是要记卦张爱玲、赵丹、余秋雨、毛阿敏等所谓上海名流,那只能告诉你,前两位上海人已不可能在今生今世相见,后两位尚许还可以相识见面。
上海从来就是一个“蜗居”之都,就好象当年武夷山的茶科所,这里一直在进行着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意义的基因育种工程,适应性强的都留下来了,他们的后辈从此就是上海人。
名丛奇种
武夷山有天然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品种千变万化。菜茶群体种中,生长优良的若干丛分别采制,品种比一般的要好,成为单丛:均冠以花名,按照生长环境或者叫不见天,或者茶树形态叫醉海棠,或者香型叫夜来香,根据史料记载,足有800多种。不过根据我们所见,多数现在已经不产茶。一方面是树龄老了,另一方面是产量稀少,制作很难,根本没办法商品化。(附:武夷岩茶的种类分类 )
这种单丛中又有格外优秀的,成为最上品的名丛奇种:最著名的就是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5种。铁罗汉质地坚硬,滋味浓厚,也有茶叶专家认为,它比大红袍更适合做武夷山名茶的代表,不过,现在这几种茶叶量均为十分稀少,最多的白鸡冠也就是每年几百斤的产量,制作难度大和树种稀少,成为这几个名丛难以普及的原因。
武夷肉桂
肉桂是武夷山原产的菜茶种,清代被发现,据其香气被命名为肉桂。属于岩茶系列中难得的香气尖锐持久的新名种,冲泡四五次后还有很强烈的芳香,汤色黄亮,叶片也是红镶绿。1950年底,肉桂开始推广种植,1978年后,肉桂的培育和制作技术都已经成熟,现在武夷肉桂成为当地最大宗的品种,亩产最高可达250斤左右。
它的特征其实和武夷岩茶的特征不大一样,香气很容易做成,可是滋味有时候做不好,所以要求茶农的做青技术成熟。如今肉桂在武夷山的三峰两涧普遍种植,出产在正岩地区的都属于全国名茶。
武夷水仙
水仙的原产地不在武夷山,是在光绪年间由外面传入,结果反而成为当地主流产品,成品就叫水仙,原产地闽北地区的水仙反而被称为闽北水仙。水仙是半乔木种,最高大的有5米高,不过我们在山区所见全部修剪,一般只有1米多,叶片大而肥厚。与原生的物种比,水仙主要注重养护,因为容易生虫。可是,产量高,制作轻易,所以成为当地重要产品之一。 (附:武夷水仙Wuyi Narcissus tea,水仙原产自建瓯)
水仙汤色黄,中间有浓重的兰花香,叶底黄亮,中间有红点,回甘也好,和肉桂的最大区别在于:肉桂的香气浓厚,而水仙的清香更不易察觉而已。
上一个:武夷山市永胜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温永胜,品牌:领峰,坳头温,仁正)
下一个:武夷名茶访问记:一,武夷山大红袍:比传说更神秘的现实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