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和近年来武夷山的茶叶产量调查,因为
武夷山茶叶局和武夷山统计局并没有比较完整详尽的数据公布,节选
武夷茶经及武夷山统计局部分年鉴数据.如需更为精确详尽的武夷山茶叶产量、产值报告可联系武夷山茶叶局或武夷山统计局.
- 武夷茶自南北朝以"晚甘候"入贡之时,产量很低.唐宋两朝分别以研膏蜡面茶和龙团凤饼出现时,因只能供少数贵族享用,产量不高.
- 唐朝--茶地约千余亩,宋代约2000亩左右,多分布在武夷山36峰的壑谷与99岩的凹地里.(也就是武夷山风景区内,武夷山的名岩产区),南唐李后主(961—975)派官员专程到武夷山建皇帝享用的龙焙..
- 宋朝--茶道风靡,饮茶盛行,虽以建瓯北苑凤凰山为主,游历隐居武夷山的文人墨客很多,在武夷山,斗茶分茶已成雅事,丁谓(966-1037)蔡襄(1012—1067)任福建运转使时监制龙团上贡,其中包括武夷山.稍后北宋文学家 苏轼的《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粒栗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 元朝--在武夷山设立皇家御茶园,武夷山茶叶大量入贡,武夷山茶叶的产量日益增加.据文献记载,在初贡阶段至元19年(1282年)“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八十”34年后,由贡制扩大制茶农户达250户,制贡茶50000饼(一斤约二十饼)
- 明朝--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散茶,工艺改进,嘉靖年间撤销皇家御茶园专供,解脱官办管束以后,产量由获得上升.明代《茶考》“环九曲之内,岁所产数十万斤.”而后创制的红茶经手郑成功海运集团,通过荷兰商船远销欧洲,20 世纪初叶, 荷兰输入的茶叶约达6000 多公担(1 公担= 100 kg).
- 清朝—初期武夷山茶叶销海内外,特别是武夷红茶(bohea)在英国大受欢迎,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记载中[ 1775- 1779 年的年平均33912 担到1830- 1833 年的年平均235840 担(1 担= 50 kg),乾隆49 年(1784 年) 输入大英帝国的茶叶350 万磅(1磅= 0.4536 kg) ,武夷山成为驰名中外的重要茶叶集散中心.产量增加也很快包括域外茶叶入武夷山,以武夷山茶叶的名义远销海内外. 1881- 1890 年中国平均每年向俄国输出茶叶3 万多吨,1831—1840 年的10 年间, 中国输美茶叶每年平均达113600 担左右,其中以武夷红茶占据很大的份额.
- 清代—光绪年间产量高达35万公斤,其中武夷岩茶20万公斤,桐木红茶15万公斤.宣统2年茶地有61940亩,收茶37.5万公斤.
- 民国—武夷山茶叶(武夷岩茶)产量达22.5万公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海岸线全部被封锁,出口渠道封死,中国茶叶出口停滞,影响最大!
- 新中国成立,经过10年的恢复和发展,1958年武夷山茶叶产量增至15.26万公斤.
- 1975年武夷山茶叶产量为31.64万公斤.1985年武夷山茶叶突破60万公斤.
- 1995年武夷山茶叶全市面积91389亩,总产量250万公斤.
- 2005年武夷山全市种植面积99400亩,总产量450万公斤.
- 2007年武夷山全市总面积104000亩,茶叶产量达8436吨(一说7609吨)
- 2008年茶园面积11.5万亩,茶叶产量8918吨,2008年涉茶产值8.05亿元.
- 2009年武夷山的茶叶产量达9327吨,茶叶加工产值6.7235亿元.武夷山涉茶企业中有一般纳税人企业24户、有限责任公司261户、个人独资企业38户、个体工商户241户和纯零售店71户,共有635户从事茶业的加工、销售.涉茶产值突破10亿元,取得省著名商标10个、闽北知名商标39个.另外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种茶面积12.4万亩,产量达6600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3亿元,创税2439.25万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发展武夷岩茶营销店4000余家,“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 2010年武夷山茶叶产量9770吨,茶叶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22387万元.截至9月底,武夷山市的茶叶税收在以武夷星、元正正山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达到164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51万元,同比增长达到176%;与2005年同期税收相比,增长高达9倍。预计今年第四季度茶业产值再上新台阶,争取全年茶叶税收突破2000万元,比去年全年茶叶税收753万元增加两倍多。
通过以上数据,就会发现,武夷山的茶叶,出口为主,红茶在清代风光无限,在印度斯里兰卡红茶成熟化迅速退败, 武夷岩茶没有武夷红茶灾难性的大起大落,其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东南亚华侨聚集地及闽粤均有稳定的消费群体. 对于武夷山茶叶产量及产值,武夷山茶叶网(www.Lincha.com)编辑自己所见所闻的理解,对其破坏性最大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和建国后,抗日战争对于依靠出口的武夷茶之破坏,影响深远; 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国企包销,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垄断出口权,做茶的武夷茶农都没有茶喝,国企包销及收购价格之低,甚至有些骇人听闻.武夷山茶叶产量建国后近十年直至1958年还不及民国时期产量,1958年至1975年十几年时间的武夷山茶叶产量也才一倍多一点.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挖掘,大红袍和金骏眉品牌的知名度提高,路子越走越宽了.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附武夷山茶叶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