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问道中国茶 > 《武夷茶经》武夷山茶树的来源及种类-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武夷茶经》武夷山茶树的来源及种类-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武夷茶经》- 武夷山茶树的来源及种类
作者: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茶种的涵义是指不同类型茶树种群和多类茶树品种.它不仅是茶叶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形成茶叶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历来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包括茶树种质资源,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等.
 
第一章 武夷山茶树的来源及种类
    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通).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名为Thea sinensis L,后又订为Cameo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我国唐代陆羽《茶经》中,称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它一次种,多年收,是一种叶用常绿木本植物,野生、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为了多产茶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横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不仅能够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第三纪中期的地质变迁,和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产生了茶树同源分居现象,茶树顺着河流山脉的走向而天然或人为传播,向着各自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树种群.
    武夷山产茶有1500年历史,茶树种类繁多.按来源分,武夷山茶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武夷山当地茶树品种——武夷菜茶(又称武夷变种)及从中选育出各类单丛、名丛(名枞)茶树群体.这类茶树品种从武夷山开始种茶起至近代,一直是当地茶叶主栽品种;一类是引进品种.主要是近几十年至近百年来引进的水仙及梅占、黄棪等无性系品种.
 
第一节 武夷菜茶及其来源
    武夷菜茶是一个优良的有性系茶树品种,是我国和世界植物学分类学上中小叶茶树的代表种群。千百年来,作为武夷山原产的主栽品种,武夷菜茶是形成武夷茶优美品质的种质基础和内在因素,没有武夷菜茶,就没有历史上形成的各类优质武夷茶.武夷菜茶素来采用播种繁殖,由于各茶树花粉自然杂交,致使群体内混杂多样,个体之间形态特征特性各不相同.武夷山五大名枞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鹞(半天腰)等,其实就是从菜茶中选出的珍稀单丛群体.因此,人们把武夷菜茶视为茶树品种的母体,或称为茶树品种的始祖.以下在菜茶分类和选育中各有详述.
    武夷菜茶来自何处,据《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相传最初发现者为一老人……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宋范仲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诗句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所谓武夷仙人当指武夷君(庚94).据胡浩川考证,宋初建溪茶树为野生种,即菜茶由当地野生种演变而来.当地有关的志著中、常有类似的记述、多较简单或为传说.
    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这里位于北纬27°27′~28°04′、东径117°37′~118°19′,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通过多年来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福建山地的地貌考察结果证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乃至福建省,第四纪未发生冰川,但受到冰期气候的影响,只是程度很小而已.因此,动植物能够继续生长繁衍.这里群峰相连,峡谷纵横,溪河环绕,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日照较短,是天然的植物乐园.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山内茶区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最适宜茶树生长.因此,武夷山又是茶树生长繁衍发育的乐园.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现已查明的山茶科植物共有10属35种.在自然保护区桐木和大安源等地山林中,野生茶树仍可找到.这些野生茶树属灌木型,多为小叶类,呈原始生长状态.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可以从茶树分类学中得到证实.
    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常以“武夷”的英语音译“Bohea”来命名,被称为武夷种或武夷变种(Var Bohea).
   1753年,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瑞典的林奈LINNAEUS在他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志》将茶叶定名为THEA  SINENSTS  THEA  ,即“中国茶”.据资料载,SINENSIS是从早期的中国拉丁语名称(按文法从名词转变为形容词去除“A”字,加“ENSIS”即成“SINENSIS”.从此,世界上植物专家都把茶树叫做THEA  SINENSES(中国茶).按照国际惯例,定名者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因此,茶树又名“中国茶(林)”THEA  SISNENSIS(L).最后的“L”即为“LINNAEUS”(林奈)的缩写.
  1907年,瓦特(George Watt)调查中国和印度的茶种,进行综合研究,归纳为四大变种.(一)尖叶变种,(二)直叶变种,(三)武夷变种,(四)尖萼变种.
    斯多得1917年研究一切茶树变种的分类及重要植物标本室的茶树标本,也分为四大变种:(一)武夷变种,原产福建武夷山中,中国东部及日本所栽培的,属此变种.(二)大叶变种,(三)掸部型变种,(四)阿萨姆变种.
  1925年,贝利(L、H、Bailey)也分为武夷变种、普通变种、广东变种和阿萨姆变种.
  中国茶学家庄晚芳研究认为,所有茶树都是一个种——茶(C、Sinensis),在种之下分为云南亚种(SSP、Yunnan)和武夷亚种(SSP、Bohea)2个亚种,亚种之下再分为8个变种,其中之一是武夷变种(var bohea),并描述:武夷亚种为灌木或小乔木、分枝较密,叶以中、小叶为主,少数大叶,花多、结实率高(不孕变种除外),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抗寒性强.在我国广大茶区及世界主要产茶国都有分布.
    对于菜茶来源,也有不同看法.庄晚芳认为武夷菜茶早为古人所栽,或可能引自浙江乌龙岭,可是庄氏茶种分类却取名武夷(SSP、bohea和var、bohea)而不是乌龙岭.也有的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外来品种的自然杂交以及受到武夷山岩峰生态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形状与特性混杂多样的武夷当地有性群体茶树品种.这些看法有待考证.
现代茶叶经典专著如《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和《中国茶树品种志》(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等,都明确认定:武夷菜茶原产福建省武夷山.
 
第二节 武夷菜茶的分类
   武夷菜茶是有性繁殖的品种,个体之间自然传粉杂交,群体之内分离混杂多样.据林馥泉1943年调查结果,就以叶片外形为准,菜茶可分为9种类型.
1、武夷菜茶代表种:
即菜茶中之最多者.茶树生长至为旺盛,树高88cm,树冠直径100cm,主干不显著,枝条多细小,朝天丛生,枝干着生角度为30~50°,枝叶角度为30~40°,节间距1.5~2cm,幼叶呈浅红色,老叶色翠绿.叶片向外向上平展,略呈V字形,叶面光泽,质厚而脆.叶脉细而略显,多为7~9对,叶齿深而密,齿数28~32对,叶尖锐,尖端向下成弓形弯曲.叶长8cm,宽3cm,萌芽力旺盛.花冠3.2cm,花瓣5~8瓣,花柱头稍短于花丝,柱头3裂,结实性中等,一果二三籽居多.
2、小园叶种
树高125cm,树冠105cm,主干粗约1cm,暗灰色,枝干直立稀疏,枝条多弯曲斜生,节间矩短,枝干角度60°以上,枝叶着生角度80°内外.叶质厚,叶短园形,尖端钝,象桃仁形.叶色暗绿,叶面光泽,叶肉略呈隆起,叶缘略向内翻,主脉明显,细脉6对,叶齿浅而钝疏,齿数20~26对.叶背面呈银绿色,有细小白绒毛.叶长4~5cm,宽2.5~2.8cm.萌芽期略迟.花蕊不多,且结实较少.
3、瓜子叶种
树矮小,高51cm,树冠直径93cm,枝干皮粗,灰褐色,枝条细小而丛生,节间距短,枝干角度30~40°,枝叶角度20~30°.叶密生朝天,叶缘内翻,叶色暗绿,叶片有光泽,叶脉细而不显.叶齿锐细密,16~20对,叶尖钝向下弯曲,叶柄短.叶长2.6~3.3cm,宽1.2cm,叶全形正如瓜子.萌芽期早,着芽不盛,花期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花冠2.5~4cm,花丝细而短,数达206个,柱头与雄蕊平,3裂.
4、长叶种
树高160cm,树冠93cm,主干直径1.5~3cm,枝干多朝天着生,灰白色,枝条细密,干枝角度35~60°,叶着生角40°左右,叶色暗绿;嫩叶浅绿而带紫色.叶面有光泽.叶片向外向上斜展,横断面V字形,叶缘有波状.叶脉粗显,6~10对.叶齿粗而锐,齿数35~40对.叶尖长稍钝,叶柄稍长.叶面长12cm,宽3.1cm.萌芽期迟,常于首春制茶结束前三四日.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花朵大如水仙茶之花,直径4.8cm以上,柱头长1.2cm,高于雄蕊,在五分之三处分3裂.
5、小长叶种
树高80cm,树冠直径100cm,枝干细而多弯曲,密集丛生,分枝多.枝干角度为20~35°,枝叶着生角度为40°上下.叶厚硬,浓绿色,叶面平滑而有光泽,幼叶呈紫红色.叶片向外向上伸展,全叶成船底龙骨形.叶脉细而不显,7~8对.叶齿稍深,齿距宽,齿24~28对.叶尖端长而稍钝.叶长4~5cm,宽1.5~2.0cm.萌芽迟,花朵不多,开花期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花冠直径2.5~3cm,花瓣大者4片,小者2片,花丝细而短,柱头长1cm,分裂情形与前一种同,结实性弱.
6、水仙形种
树叶如水仙叶形,故称水仙形种,树高154cm,树冠直径110cm,干粗1.2cm,干皮黄褐色,间带灰白点,枝条疏生,节间距3.5~4.5cm.枝干生着角度45°间,枝叶着生角度50~70°;叶色翠绿,质厚而脆.叶面光泽,叶片成船底龙骨形.叶缘朝天,叶脉粗而显、脉数9对.叶齿深而疏,35对.叶尖端向下弯曲.叶长8.5~10°cm,宽3.5~4.5cm.幼叶淡黄色.萌芽期早.花不多,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花冠直径3.5~4cm,花瓣大5片,小2片.花丝粗短,柱头稍长,在三分之二处分3裂,结实性弱.
7、阔叶种
树高95cm,树冠直径93cm.主干细小,灰白色.枝条细而柔软,较密生.枝干角度30~40°间,枝叶角约60°.叶薄而阔,色浓绿稍带银灰色,向内皱起.叶缘向上内翻.叶脉粗显,脉数7~8对,叶齿浅密,齿数35~40对,叶尖长而稍钝.叶长9.4cm,宽3.3cm.花期自11月上旬起.花冠直径5.4cm,花瓣大者4片,小者2片.花丝略长,柱头长1.3cm,3裂,结实不多.
8、园叶种
树高50cm,树冠52cm,主干不显,枝干斜生,略有弯曲,暗灰色.枝干着生角度50~70°,枝叶着生角度斜展成70°.叶片翠绿,叶面平整光滑.叶脉细而不显,脉数8对,叶齿略浅,齿数20~25对,叶缘向上内翻,叶形如汤匙,叶尖钝如桃仁,叶长5.7cm、宽2.5cm.萌芽力弱.花多,结实性中等.
9、苦瓜种
此茶系产佛国岩,因叶面隆起,有如苦瓜果实之外形故名.树高150cm,树冠直径160cm,主干土黄色,枝条柔软而有弯曲,枝干着生角度50~60°间,枝叶着生角度40~50°.叶色苍绿,叶肉隆起,面皱如苦瓜,叶缘现波状,叶脉粗而显,脉数7~9对,叶齿深而疏,齿数16~30对,叶尖端尖而锐,向下弯垂.叶长10cm,宽3.3cm.花稀疏,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花冠直径4.4~5.5cm,花瓣大5~6片,小瓣2片,柱头稍长于花丝,在三分之二处3裂.
 
第三节 武夷菜茶的主要特性
    茶树和其山茶属植物一样,具有雌雄花同株,雌雄蕊同花的形态特征,但具有高度的自交不孕性.这使素来播种繁殖的武夷菜茶有性群体具有典型的遗传杂合性,表现多态性及区域适应性.
1、遗传杂合性
曾经试验表明,在天然传粉条件下,同花授精率几乎为0,同株异花授精结实率为0~11%.因此,采取天然种子繁殖的菜茶不同个体,绝大多数是由不同遗传型的父母本杂交而成的.由于雌雄配子受精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随机的,代代自然授粉,杂交结实,多种不同遗传基因的不断分离,独立分配和重组,这就构成了武夷菜茶的复杂遗传背景.每个菜茶个体植株,都是不同遗传型杂合体.即使是同一株上结的茶籽,遗传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菜茶品种及其个体(含花名、名丛(名枞))采用播种繁殖产生分离变异的原因.
2、表现多样性
种性遗传决定着品种性状的具体表现.菜茶遗传基础长久保持复杂化,决定着该品种群体的不同个体间特征特性的表现多样性.
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差异,如:
①树型:灌木型为主,小乔木型少数
②叶型:圆形、卵圆、椭圆、长椭圆、披针型等5种类型常见.
③芽叶色泽:主要有淡绿、黄绿、绿、紫绿等常见类型,除此之外,还有近黄色和紫红色等表现类型.
④柱头裂数:基本为3裂,也有个别单丛柱头4裂;
数量性状表现方面:
由于茶园的生态环境(如岩山、外山、洲地)不同,栽培管理方面的差异,菜茶品种的春芽生育、叶片大小、百芽重、生化成分含量等与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变化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3、区域适应性:
菜茶对武夷山茶区所产的各类茶叶均有较强的适制性.自唐以来,武夷茶从晚甘侯、研膏、腊面、龙团、凤饼,到现在的乌龙茶,都是以栽培武夷菜茶而生产制作出来的,只是近百年来才引入部分水仙等品种栽培.菜茶还产制了武夷山的绿茶和龙须茶.与岩茶齐名、誉满中外的正山小种红茶,至今仍以武夷菜茶为主要栽培品种.
菜茶区域适应性也表现在抗逆性上.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粗放耕作,适者生存,加上人为选择,形成了菜茶较强的生活力,栽培管理容易,抗旱性、抗寒性较强.
菜茶在长期生长在武夷山生态环境中,受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演变,形成对环境条件较为敏感的特性.菜茶及其单丛、名丛(名枞)在不同的栽培环境,其产量和品质表现明显的差异.许多珍贵名丛(名枞)都对生态环境有严格的选择要求,这是菜茶品种群体遗传上受微效多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表现.
 
第二章 武夷山茶树品种选育、传播及资源保护利用
第一节 武夷山茶树品种的选育
武夷菜茶植物学特征变异万千,其中蕴存着无数优异的品种类型.武夷山种茶先民很早以前就开始选育优良茶树用于生产.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当地特有的茶树资源,选育出许多品质优异具有特色的菜茶优良单株,单独繁殖栽培采制,反复对比选择,并冠以各种“花名”,形成许多名丛(名枞).经历了10多个世纪,武夷山共创出了名丛(名枞)千余种.因此,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名丛(名枞)源来品种,而高于品种.众多的名丛(名枞)争奇斗艳,世代相传,不断提高了武夷茶的品质和声誉,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
一、历代选育的名丛
唐代:正唐梅、正唐树
宋代:坠柳条、铁罗汉、宋玉树等(郭柏苍、闽产录异)石乳(宋、北苑贡茶录)臭叶香茶、(又称文公茶)、(清陆廷灿、续茶经)
元代:石乳(周栎、园圃小记)
明代:铁罗汉、白鸡冠
清代: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老君眉、肉桂、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水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红梅、松际、漳芽、铁观音、水金龟、半天妖(鹞)、金锁匙、白牡丹等
    1921年蒋希召的《蒋叔南游记》记述:武夷产茶、名闻全球……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岩之白毛猴、金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还有金观音、半天妖、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种类繁多,统计全山将近千种.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厂就有名丛(名枞)花名830余种.这些都说明武夷山茶区选育名丛(名枞)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名丛(名枞)选育方法
武夷茶区先民在茶树选育中,以优质为先决条件,单株选择培育,分别命以花名,形成武夷独到的茶树选育技术.
(1)单株选择,系统培育:
从菜茶群体中,经过反复选择单株,分别采制,对比品质,评选出优良单株,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命名花名,在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名枞),普通名丛(名枞)中又评出大红袍及四大名丛(名枞).各种名丛(名枞)分别繁育,在繁殖过程中,不断地从分离群体中优中选优,形成各自不同类型的名丛(名枞)群体用于生产.
这种选育技术历史上多有记载.如:
  宋代《北苑贡茶录》记载“又一种茶,丛生石崖,树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清陆迁灿《续茶经》记载:“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制出时,香逾他树,名曰‘臭名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刘靖《法刻余闲集》记述:“五曲道院名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水石间,每年发十数株,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二三两,名曰洞宾茶”.《蒋叔南游记》记载:“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清郭伯苍《闽产录异》记述名丛(名枞)铁罗汉和坠柳条:“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名枞),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林馥泉记述1943年的九龙窠大红袍为:“正付二株……实为菜茶之一种,惟其较普通菜茶为厚,外形似小叶水仙,幼叶色呈紫红……”还有记述大红袍“叶大如掌”或“形似桃叶、叶背茸毛厚、芽叶紫红色”等.不同的记述,反映了大红袍播种繁殖的世代分离及在不同栽种地的形态特征表现.白鸡冠、铁罗汉等名丛(名枞)也有类似不同的史志描述.因此,许多名丛(名枞)又因后代分离而选育出正本、付本类型.据林馥泉1943年收集的280个花名中,带有正付之分的花名就有49个.先民们通过不断的选育—分离—选育,使育成的各类名丛(名枞)逐代更加完美.
(2)以优异品质特征为选育的先决条件.
    品质评比的方法是当地传统的“斗茶”.唐代冯贽《记事珠》记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到宋代,斗茶大盛.武夷山每年新茶制成后,茶农便在“竞台”开展评比新茶活动,评比品质优劣,各自互炫其优,优则称胜.参加斗茶的不仅有下场参赛的茶农、僧侣,还有地方官吏和文人雅士等.官吏们为取宠帝王,标新立异,推行斗茶法,评选佳茗上贡.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对建州武夷山的斗茶场面和盛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宋代苏轼《咏茶》中也有“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之句.武夷山的斗茶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斗茶不仅斗比当年茶农各自制茶的技艺,也斗比各类花名茶之优劣,通过年复一年的斗评,评选出许多名丛(名枞)和珍贵名丛(名枞).
 
(3)冠以花名,争奇斗艳
对所选育出的单丛茶树,各自依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给予命名.命名有多种类型,不仅形象生动,好听好记,而且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岭上梅、石角、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半天妖、吊金钟等;
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等;
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白奇兰、白吊兰、红海棠、红绣球、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等;
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以传说栽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夜来香、金丁香、竹叶青等;
以神话传说而命名的有: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鹞)、白牡丹、吕洞宾、红孩儿、状元红等;
除了以上八类命名之外,笔者以为,还有一类是根据茶树选育种需要,区别不同分离类型而命名的,如:正太仑、付独占、正碧梅、正太阴、正太阳、正芍药、正玉兰、正蔷薇、正柳条等.
 
三、近代名丛(名枞)花名
林馥泉1943年调查武夷慧苑岩产茶树花名,记录了茶树花名计280种,还有许多岩产的名丛(名枞)如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的大红袍、半天妖(鹞)、白鸡冠等均未包括在内.武夷山名丛(名枞)茶树之多,可见一斑.武夷山茶树花名八百三十个请看:武夷岩茶的种类分类


武夷山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
一、名丛(名枞)单丛资源的收集、保护、整理
1、收集单丛、名丛(名枞)资源,建立保护基地:
    1938年至1945年间,由于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叶改良场奉命由福安迁到崇安,随后组办示范茶场、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张天福、吴觉农等一批热心茶叶的科学家先后来到武夷山,开展“茶树育种、栽培、茶叶生化研究”,建立旗山茶树品种观察圃,收集省内外44个品种.林馥泉先生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编著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由当时的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于1943年正式编印.该书堪称武夷茶的第一部专著.书中详细记述了武夷茶树资源的种类、名称及主要特征特性等,为后人研究利用武夷茶树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解放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保护茶树品种资源的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当地主要产茶单位、相关部门及部分产茶大户,都曾先后不同规模地开展当地优良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工作.主要有:
崇安茶场
  1961年,陈必乐等在第一作业区建立试验基地,收集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名丛(名枞)28个;
  1962年,姚月明等在第七作业区建立茶树品种园,收集引种茶树品种材料51个,其中大部分是名丛(名枞)材料.
综合农场
  利用本场岩山名丛(名枞)多,茶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两次开展名丛(名枞)及单丛资源收集保护工作.
  1980年,罗盛财等新建九龙窠名丛(名枞)圃2.1亩,收集栽种名丛(名枞)无性系材料112个.
  1990年,罗盛财等在霞宾岩溪仔边建立武夷菜茶种质资源圃10.5亩,前后费时三年,共收集栽种单丛资源无性系1066份.
武夷山市(县)茶科所
  1960年至1963年,朱寿虞、李光玉、陈德华等先后开展肉桂名丛(名枞)无性繁殖.
  1972年,陈德华等在五曲晒布岩茶地建立1.5亩园,收集栽种包括名丛(名枞)在内的全国各地茶树品种50余种.
    1981年,陈德华等在御茶园旧址建品种茶园5.0亩,收集栽种各地茶树品种、名丛(名枞)、单丛等150余种.
    企业及个人
   上世纪末开始,武夷山民营茶企业逐渐兴起,永生、幔亭、岩上、琪明等业主也都分别建立了数量不等的茶树资源种植保护基地.
    岩山茶农叶天宝、李福金等多有保留一部分特有的名丛(名枞)、单丛茶树种植.
 
2、名丛(名枞)、单丛资源的整理
    (1)特征特性观察记载:各种名丛(名枞)单丛无性系群体,其特征特性各自表现整齐一致,通过观察、对比,很容易显现各种群体之间的特点与优劣.
    观察记载内容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包括:树姿、分枝密度、叶片着生状况;叶片大小、叶形、叶色、芽叶、花器、采摘期、丰产性、抗寒性、抗旱性等.
   (2)采制试验,对比品质:
    如前所述,武夷山茶树选育利用以品质优劣为首要条件,品质鉴定多以成茶感观评比为主,连续采制评比几年,以肉桂、水仙品种为对照,并尽量排除各种影响成茶品质的干扰因素.九龙窠名丛(名枞)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0年、1991年进行春茶采制评比品质,以后还陆续进行评定.市茶科所等种质基地都有分别采制评比.
    (3)生化分析测定
茶的生化特性,特别是化学成分,是规定其他各项特性的基础物质.茶的生化特性受茶的生态系统所作用,从自然界吸取营养物质,从太阳吸收生命的能源,进行能量和物质代谢,在茶树体内,通过生理和生化活动,表现为纷繁的生理特性和生化特性.茶的化学成分决定茶的各种特性.生化分析是了解掌握茶树品种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经过鉴定的茶叶中有机化合物约450种以上,通常用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4项常规指标表示.众多名丛(名枞)中,通过对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金观音、金锁匙、北斗、白瑞香等十一个名丛(名枞)进行上述4项指标生化分析,结果表现明显差异.姚月明、陈永霖等分析对比肉桂与水仙茶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无论鲜叶或毛茶,两种茶叶中的氨基酸、水溶果胶和水浸出物都较为接近,而肉桂茶叶的茶多酚(包括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和醚浸出物都比水仙高出许多,反映出肉桂茶具有强烈刺激的品质特点.
 
    (4)名丛(名枞)的鉴别、确定
名丛(名枞)单丛过去和武夷菜茶一样,长期采用播种繁殖,导致分离和变异.在普查收集名丛(名枞)过程中,发现同名不同茶树,同一种茶树群体出现不同类型等现象并不少见,如:著名的“白鸡冠”就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大红袍”和“不见天”的现存母本群体中,个体之间并不尽相同等.

    面对如此纷繁的名丛(名枞)单丛资源,如何鉴别、确定,关系到名丛(名枞)能否开发利用的成败.当地茶树育种工作者通过近几十年的摸索,已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

第一,尊崇历史:当地志著中,有关名丛(名枞)单丛特征特性的描述并不少见,虽然并不全面,有的甚至夸张或神化,但经过认真对比分析,就不难理解古人选育名丛(名枞)的初衷和当时名丛(名枞)的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使名丛(名枞)在逐代的选育和繁殖中,有据可依.正因为如此,茶王大红袍、四大名丛(名枞)等许多珍稀名丛(名枞)特征特性表现较为稳定,各自群体相对整齐,至今仍为世人所公认.
第二,择优利用:择优的标准主要是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同时不失原有名丛(名枞)的基本特征.用这种方法,从名丛(名枞)分离变异的群体中选择鉴别和确定代表类型,从而使名丛(名枞)的种性得不到不断改良和提高.当然,选择和鉴别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经过多年的、多方面的反复对比,才能鉴别和确定.
第三,兼容并蓄:武夷山许多名丛(名枞),素来有“正、付本”之分.通过调查发现,所谓正付本,仅是名丛(名枞)选育过程中的类型区别,并非完全代表优劣之分.不同时期对茶树品种有不同的要求,在选用优秀代表群体时,不同类型做为武夷菜茶种质保留是必要的.
武夷山市罗盛财等在收集保存名丛(名枞)单丛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以名丛(名枞)单丛资源的整理鉴别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近30年连续不断的探索研究,成功地从现有名丛(名枞)单丛资源中整理鉴别出第一批名丛(名枞)共计70个,并获得省、市有关专家的审定通过.70个名丛(名枞)中,按春茶芽叶生育期迟早分,早生种1个、生中种19个、晚生种34个、特晚生种16个;按叶片大小类型分,中叶类32个、小叶类38个;按树型分,小乔木型5个、灌木型65个.另有苦瓜、倒叶柳等名丛(名枞)尚未列入.罗盛财把这些名丛(名枞)的分类,原产地,特征特性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整理成《武夷岩茶名丛(名枞)录》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市科技人员撰写的第一本武夷名丛(名枞)专著,它的出版改变了武夷名丛(名枞)长期以来多、乱、杂的局面,为开发利用名丛(名枞)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名丛(名枞)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前景
名丛(名枞)来自古老的地方品种武夷菜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有很强的适应性.众多具有优良形态特征、特性的不同类型名丛(名枞),对当地茶叶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利用空间,是武夷茶业发展的宝贵的物质基础.
武夷菜茶由于群体混杂多样,已不适应机械采摘等现代生产工艺,但在正山小种红茶区,仍是主要栽培品种;在岩茶区,菜茶是产制优质奇种茶的不可替代的品种.自上世纪八十年以后,随着各类名丛(名枞)无性系的稳定和繁殖扩大,许多名丛(名枞)在生产上开发利用,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名丛(名枞)的开发利用,使原本古老的武夷菜茶品种资源,在发展武夷茶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武夷肉桂品种的开发:
该品种系由武夷名丛(名枞)开发而成,1985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清朝就有肉桂名丛(名枞).清蒋衡茶歌称:“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新歌谱,雨甲冰芽次第论”.诗中赞美了奇种、木瓜和肉桂的优美茶质.“桂辛”是肉桂香气辛锐之意.1960年开始,茶叶科技人员先后采用压条和短穗扦插无性繁殖,使肉桂茶树群体及其优良特性得到稳定,经过对比鉴定,肉桂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自1982年起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省内外茶区也多有引种.肉桂的开发利用,使武夷茶的生产和品质向前推进一大步,取得良好的效益.
 
2、珍稀名丛(名枞)的生产示范:1999年,我市科技人员与省茶科所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当时名丛(名枞)开发利用情况,共同确定了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等五大名丛(名枞)和白牡丹、白瑞香、金锁匙、武夷金桂(金观音)、北斗等十个珍稀名丛(名枞)的无性代表群体,并对这些名丛(名枞)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分析,资料入编《中国茶树品种志》,为名丛(名枞)推广利用提供了一批准确的依据.这些名丛(名枞)在岩茶区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栽培,其中多数名丛(名枞)栽培面积达千亩以上,使过去的贡品茶、珍贵样品茶发展成商品茶.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6:54
3、各类名丛(名枞)单丛的对比示范:
根据生产的需要,经过多年反复对比选择,一大批名丛(名枞)茶树逐步在扩大栽培应用.如:中生种、优质高产类型的有向天梅、玉麒麟等名丛(名枞);晚生种、优质、高产类型的金罗汉、玉井留香、老君眉等名丛(名枞);特迟熟的晚生种高香类型的金雀舌等.这些名丛(名枞)在生产上均表现出各自优良特性和优美品质,丰富了高档优质岩茶类型.
 
 
第三章 武夷茶区主要栽培品种
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茶叶消费的不同需求,武夷茶区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栽培也随之产生变化,有性系老品种逐渐被无性系新品种所替换,各种优良品种搭配逐渐更加合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茶区主栽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多样,名丛(名枞)栽培增多.
 
第一节  两大主栽品种
一、水仙
《闽产异录》记述:“欧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 崇安县新志记载:“水仙母树在水吉县(现属建阳市)大湖桃子岗祝仙洞下,道光时由农人苏姓者发现,繁殖较广,因名其茶为祝仙,水吉方言祝水同音遂讹为水仙,清末移植于武夷.”水仙花具有天然花香,味浓郁醇厚,沉色浓艳清澈,特别是移植武夷后,在优异的自然环境下,更加突显优质高产的品种特性,在岩茶区栽培、岩韵显现,老丛的水仙茶滋味醇厚优雅成为人们喜爱的“老丛味”,因此,水仙茶自清末引种武夷山以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稳定的主栽品种之一,栽培面积约占全市茶叶栽培面积三分之一以上.故又称水吉水仙或武夷水仙.水仙在福建全省及台湾、浙江、广东、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多有引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
  关于武夷岩茶水仙(Narcissus tea):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Wuyi-武夷茶水仙-Narcissus-tea-499.shtml
  水仙属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三倍体.
特征: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显,分枝稀,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厚硬脆.芽叶淡绿色,茸毛多,较肥壮,节间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12.0g.花冠直径3.7~4.4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稀,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较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6%,茶多酚25.1%,儿茶素总量16.6%、咖啡碱4.1%,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制乌龙茶,条索肥壮,色泽乌绿润,香高长似兰花香,滋味醇厚,回味甘爽,尤以岩山老丛水仙更佳.抗旱性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适栽地区:江南茶区
 
二、肉桂
肉桂是从名丛(名枞)开发而成的优质高产品种,在武夷山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肉桂茶香气高,品质辛锐,有强烈的刺激性,是不可多得的高香品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取得良好的效益,现已成为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全市茶叶面积三分之一.
关于武夷岩茶肉桂: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肉桂-Rougui-447.shtml
肉桂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原产马枕峰,慧苑等处也有与此相同之树.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1985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现已成为武夷山主栽茶叶品种之一,省内外多有引种.
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7.1cm,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身内折,叶尖钝尖,叶齿较浅钝稀,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少.花冠直径3.0cm,花7瓣.花柱3裂.
武夷肉桂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9%、茶多酚21%、咖啡碱3.5%.制乌龙茶,品质优,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红点明,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抗寒性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宜乌龙茶区种植.
 
第二节 搭配栽培品种
一、武夷菜茶
武夷菜茶作为古老的农家老品种,在现代生产上已表现出许多局限性.特别是群体混杂多样,且不便机械作业.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武夷菜茶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武夷岩茶传统茶类——岩茶奇种的唯一生产品种,而且在红茶区和绿茶区仍有一定的栽培面积.武夷菜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适制性,在当地仍是一个主要的搭配栽培品种.
 
二、栽培千亩以上的品种
1、黄旦
又名黄金桂、黄棪.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原产福建安溪县虎邱镇罗岩美庄,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
植株中等,树姿较直立,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椭圆或倒披针形,叶色黄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较薄软.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9.0g.花冠直径2.7~3.2cm,花瓣5~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中等.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6%、茶多酚14.7%、儿茶素总量10.5%、咖啡碱3.3%.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结,色泽褐黄绿润,香气芬芳,滋味醇厚甘爽.抗旱性与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宜于江南茶区种植.
 
2、奇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福建省地方品种,原产福建安溪县西坪镇尧阳.
奇兰为系列品种,包括白奇兰、竹叶奇兰等.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颇盛,质脆易折,叶片呈水平状或下垂状着生.叶较细长,叶色绿或黄绿,叶面微隆起,有光泽,多数叶身稍内折,芽叶绿色或黄绿色,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褐黄绿润,具奇兰类品种特征香型.适栽于福建乌龙茶区.
 
3、梅占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混倍体.
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植株较高,树姿直立,主干较明显,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内折,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厚脆.芽叶绿色,茸毛较少,节间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03.0g.花冠直径4.1cm,花瓣5~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4月中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27.5%、儿茶素总量18.1%、咖啡碱4.4%,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香味独特.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江南茶区.
 
4、毛蟹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混倍体.
原产福建安溪县大坪乡福村,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
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或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锐深密,叶质厚脆.芽叶淡绿色,茸毛多,节间短,一芽三叶百芽重68.5g.花冠直径4.4cm,花瓣6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差.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0%、茶多酚20.1%、儿茶素总量15.8%、咖啡碱4.1%,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条索紧结重实,色褐绿润,香清高,味醇和.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栽培上应注意适时采摘.
 
5、矮脚乌龙
又名小叶乌龙.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原产福建建瓯东峰一带,属福建省地方品种.据记载,该品种和水仙茶同于清末移栽武夷山.
 矮脚乌龙植株矮小,树姿开张,分枝较稀,枝条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园或近倒披针形,叶色深绿或绿,叶面平,具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内析或稍平,叶尖钝尖或渐尖,叶齿较钝浅稀,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少,一芽三叶百芽重28g.花冠直径3.3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少,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稀.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中等.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1%,茶多酚19.6%,儿茶素总量13.8%、咖啡碱5.7%.制乌龙茶,色泽褐绿润,香气清高幽长,似蜜桃香,滋味醇厚,品质较优.抗旱性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栽福建乌龙茶区.
此外,还有毛猴、佛手、桃仁、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八仙等.这些品种有的栽培时间虽较长,但面积不大;有的虽有较大面积,但正在逐年减少.
 
第三节 主要栽培名丛(名枞)
一、10个珍稀名丛(名枞)1998年,我省著名茶树育种专家郭积春会同武夷山市姚月明陈德华王顺明、罗盛财等,根据当时名丛(名枞)开发利用情况,共同商讨认定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等五大名丛(名枞)和白牡丹、白瑞香、金锁匙、金观音(又名武夷金桂)、北斗等5个珍稀名丛(名枞)无性系代表群体,并将这10个名丛(名枞)资料入选《中国茶树品种志》名丛(名枞)、珍稀名丛(名枞)品种篇,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7:00
1、大红袍(JM062) 
C. sinensis cv. Dahongpao  
武夷山传统五大珍贵名丛(名枞)之首.原产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有抗战期间崇安县长吴石仙手书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相传清代中期就有大红袍名,但据   在明代就有红袍茶名.在名丛(名枞)中,大红袍声望最高,誉满中外.长期以来,民间把大红袍尊为“茶王”和神物,因此,有关大红袍的各种记述和传说很多,其中有的纯属神话传说,有的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相关内容:大红袍(Dahongpao,Big Red Robe Tea);大红袍是什么茶?
大红袍属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
  原有母株4丛,植于九龙窠悬崖一石砌平台上,岩边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一九八○年建九龙窠名丛(名枞)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联接石砌填土梯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至使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大红袍曾有正、付本之分,现代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后代为大红袍茶树代表群体.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有较大面积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或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6.5cm,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沉,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质较厚脆,叶齿较锐深密,叶尖钝尖.芽叶紫红色,茸毛尚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5cm,多为6瓣.花柱3裂.
  大红袍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3%、茶多酚24.8%、儿芽素总量18.2%、咖啡碱4.2%.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香味独特,是武夷岩茶之珍品.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与其他名丛(名枞)相比,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严格,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2、铁罗汉(JM053)
C. sinensis cv. Tieluohan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名枞)之一.原产内鬼洞,竹窠也有与此齐名之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丛(名枞)之一.在武夷山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铁罗汉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8.1cm,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深绿色,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尾稍下垂,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色,有茸毛.花冠直径3.5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4月下旬末.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茶多酚29.7%、咖啡碱3.7%.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滋味醇厚甘鲜,“岩韵”显.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关于铁罗汉: 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Tieluohan-铁罗汉-750.shtml


3、白鸡冠(JM002)
C. sinensis cv. Baijiguan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名枞)之一.原产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武夷宫白蛇洞和隐屏峰蝙蝠洞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相传白鸡冠早于大红袍,明代已有白鸡冠,“朝廷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8.2 cm,长椭圆形“叶色略呈淡绿,幼叶薄绵绵如绸,其色浅绿而微显黄色,白鸡冠由此而得名”.叶面开展,叶肉与叶脉之间隆起,叶质较厚脆,叶缘平或微波,叶齿较稀浅钝,主脉粗显,叶尖渐尖或稍钝.芽叶肥壮、黄绿色,叶背茸毛厚密.花冠直径3.8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28.2%、咖啡碱2.9%.制乌龙茶,品质优异,品种特有香型突出,“岩韵”显.蝙蝠洞、白蛇洞齐名白鸡冠,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如图SM057),茶农多有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适栽武夷岩茶区.
关于白鸡冠: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Baijiguan-白鸡冠-751.shtml
4、水金龟(JM064)
C. sinensis cv. Shuijingui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名枞)之一.原产牛栏坑杜葛寨之半崖上,相传清末已有此名.据林馥泉记载:“此茶原系天心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坍塌,此茶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凹处,兰谷山主于是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闻民国八,九年间,磊石寺(其时兰谷系属磊石寺)与天心寺双方费金数千,也曾一度严重之公堂讼涉,后公判因树非人之盗窃,实系天然力所造成,判归兰谷所有”可见水金龟由来之一班.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水金龟植株较高大,树枝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2 cm,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或平,叶缘平或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尖渐尖或骤尖,叶齿稍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肥厚,黄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8 cm,7—8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28.8%、咖啡碱3.9%.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高爽,似腊梅花香,滋味浓醇甘爽,“岩韵”显.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关于水金龟: 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Shuijingui-水金龟-752.shtml
5、半天妖(JM007)
C. sinensis cv. Bantianyao
原名半天鹞,又名半天夭、半天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名枞)之一.原产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相传“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时飞鸟由他山喙衔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岩主因权属一度公庭讼陈,诉讼费耗金千余”等.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年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7.0cm,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浓绿或绿,叶身稍内折,叶主脉粗显,叶面微隆起,叶缘平,叶齿稍钝浅稀,叶尖钝尖,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红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0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30.5%、咖啡碱3.7%.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馥郁似密香,滋味浓厚回甘,“岩韵”显.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关于半天腰: http://www.lincha.com/chinese-tea/Bantianyao-半天腰-755.shtml
6、白牡丹(JM003)
C. sinensis cv. Baimudan
又名武夷白牡丹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原产马头岩水洞口,兰谷岩也有齐名之树,已有近百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内山(岩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9cm,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身稍内折,叶主脉粗显,叶面微隆起,叶质较厚脆,叶缘稍平或微波,叶齿浅稍锐密,叶尖钝尖,有小浅裂.芽叶淡紫绿色.花冠直径5.5cm,多为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三裂.
叶芽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5%、茶多酚29.9%、咖啡碱4.4%.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结,色泽黄绿褐润,香气浓郁芬芳似兰花香,滋味醇厚甘甜,“岩韵”显.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抗寒性抗旱性较强.适栽武夷岩茶区.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7:02
7、白瑞香(SM118)
C. sinensis cv. Bairuixiang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原产慧苑岩,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科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9.1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较平张,主脉粗显,叶脉沉,叶质较厚脆,叶缘平,叶齿稍钝深密,叶尖钝尖.芽叶黄绿色或微紫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2cm,6-7瓣.柱头与雄蕊等长,3裂深.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4月下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22.3%、咖啡碱3.4%.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黄绿褐润,香气高强,滋味浓厚似棕叶味,“岩韵”显.抗旱性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7:02
8、金观音(SM121)
C. sinensis cv. Jinguanyin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又名武夷金桂,原产白岩莲花峰,相传已有近百年历史,岩山多有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大小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状着生.叶片长8.4cm,卵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身平或稍背卷、叶脉沉,叶面微隆,叶缘平,叶齿密浅锐,叶尾稍下垂,叶质较厚脆,叶尖园尖或钝尖,有小裂.芽叶肥壮,黄绿色或紫绿色,有茸毛.花冠直径4.2cm,7-9瓣,花柱与雄蕊等长,3裂深.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度较稀,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27.4%、咖啡碱3.5%.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甜爽,“岩韵”显.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7:03
9、金锁匙(MM001)
C. sinensis cv. Jinsuoshi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原产弥陀岩,山前等多处亦有齐名之茶树,岩山多有栽种,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大小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0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较平张,富光泽,主脉较显,叶质稍厚脆,叶齿密浅稍钝,叶尖钝尖,有小浅裂.芽叶黄绿色,有茸毛,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9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春茶适採期4月下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4%、茶多酚32.4%、咖啡碱3.6%.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强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抗寒性抗旱性较强.适栽武夷岩茶区.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7:03
10、北斗(MM002)
C. sinensis cv. Beidou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原产北斗峰,系姚月明于上世纪60年代所选育,曾名北斗一号,岩山多有引种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状或稍下垂状着生.叶片长7.3cm,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主脉较显而沉,叶面平或微隆起,叶质较厚软,叶缘平或微波,叶齿较钝深密,叶尖骤尖或园尖.芽叶黄绿色或淡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1cm,7-8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春茶适採期4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浓厚回甘,“岩韵”显.抗寒性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罗盛财(网名:茶毛虫) 2008-09-08 17:05
二、近年扩大栽培示范的名丛(名枞)
随着武夷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王大红袍已由历史名牌逐步成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品牌.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开发.名丛(名枞)建立无性系后,各自的优良特征特性更容易显现,许多名丛(名枞)逐步被引种用于生产,提高岩茶的传统品质.除了上述10个珍稀名丛(名枞)之外,近年又陆续扩大示范一批名丛(名枞)用于生产,主要有10个:
1、金雀舌: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系从大红袍第一丛母株有性后代中选育而成.
2、向天梅: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原产北斗峰.
3、玉麒麟: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原产外九龙窠.
4、金罗汉: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内鬼洞.
5、玉井流香: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内鬼洞.
6、老君眉: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九龙窠,系原天心永乐禅寺一寺僧早年所选育.
7、玉观音: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原产钟鼓岩.
8、正太阴: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外鬼洞,与名丛(名枞)正太阳相对应.
9、留兰香: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原产九龙窠.
10、醉贵姬: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原产内鬼洞.



上一个:武夷山龟岩茶业有限公司

下一个:武夷岩茶半天腰(半天鹞)

最新产品

最新资讯